(通讯员 陈峰) 近日,教育学者林待秋莅临beat365官方网站“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以《释“教”》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训“教”
林待秋首先从“教”这个汉字的结构讲起,教,从孝从攵,其本意为传承,《国语·周语》云:“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说文》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凡教之属皆从教。育,养子使作善也。”《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教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善念善根,防止人变坏。
教有五义
林待秋认为,教有五义,即学、示范、习惯养成、德为本、生长,学即为传承,通过老师自己不停的学习,再去影响别人。示范是中国国学文化的主要体现,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老师自己要先做好,才能示范人格和学习方法。
他认为,德是中国国学与西方国学最重要的形式差别。教的核心是立德,表现形式是美,固美育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要使人保持清水的状态,从而生长智慧和人格,使之能适应于万物。
注:由于整部时间较长,特剪辑讲座精选片段,以便于浏览!
教有四道
林待秋强调,好的教育,应该具备四个至道,包括教学相长、止于专精、上教立心、中教授渔。他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教要止于专精,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心智为落脚点,而不是简单的教人知识和技能。
知识不是力量
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林待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知识本身不是力量,智慧、美德、人格才是力量。目前的教育关注人本身的东西太少,而关注身外的东西太多。老师怕出错,便缺乏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不好,便缺乏自信;阅读积累不足,便缺乏思维能力;不鼓励员工挑战,便缺乏独立精神;操作不如,体验不足,便缺乏智慧。
天才与因材施教
对于何为天才?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解读,林待秋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读了中国传统的天才观,并从耶稣撒种的隐喻,阐述了西方独特的天才观。他认为,因材施教的本意是指要改善人的成长环境,要从老师和父母入手,而不是从人本身入手。
最后,林待秋通过对中国教育近百年历史进程的分析,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两个面向:面向古代以找回自信,面向现代世界多元化以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