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斋”讲堂:林待秋之释“礼”

发布时间:2015-04-07来源:浏览次数:1806

        (通讯员   陈峰) 3月27日上午,beat365官方网站“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国学讲堂在德礼堂拉开了本学期的序幕,教育学者林待秋奉上了国学系列讲座第九讲《释“礼”》。         

 

训“礼”

        林待秋首先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对”礼”字进行了全面剖析。他解释道:礼,从示,从豊,其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示,神事也。从二、三垂,二为天、地,三垂为日月星。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示”和“豊”合起来,天垂象,见吉凶,示于祈祷之人也。即指祈祷之人通过祭祀、占卜向天来询事,表示敬意,从而决定人事。

 

先秦之“礼”

        林待秋介绍,在先秦时期,礼有四层含义:一是礼制,即作为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国家制度规则,用来约束天子、诸侯、贵族;二是礼义,即对社会行为规范极其价值的解释;三是礼仪,即人际交往中的仪节,处理人们日常社会交往关系;四是礼教,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他分析道,礼教的目的就是“化名成俗”,以诗书礼乐来教化民众。《礼记·学记》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里的“学”,即学习诗书礼乐。

 

德“礼”政法

        在中国封建社会,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林待秋认为,作为政治制度的礼制,是一种封建民主制,即原始民主制,而作为社会风俗的礼仪,则是中国先秦人文圣贤制定的一整套脱离野蛮的崭新社会行为规范。在中国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书礼乐中,礼的行为要求是儒行,其核心是文、行、忠、信。作为文化内容的礼义,也是一套儒家经典文献及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林待秋总结到:礼是从先秦远古部落联盟时期至三代封建社会近三千年的自然人文道德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先祖作为一个族群的社会生活方式。

 

孔子论“礼”

        林待秋认为,孔子对礼有很大的贡献,一是将礼由神巫之事转变为人伦之事。占卜的本质在商代已是人决与天决的统一,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决于先,天决于后。孔子云“敬鬼神而远之”,即为此理;二是依仁行礼,完善了仁礼学说。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本意在于强调不要把礼做空成神道,而要把它做成仁道,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准则,一以贯之。

        最后,林待秋透过对鲁迅先生价值观念的分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并提出了当今的礼教任务:结束后文革时代,开启中国社会人文文化的启蒙,重建中国的国民性。

注:由于整部时间较长,特剪辑讲座精选片段,以便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