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峰)“如果没有情感的寄托,人类的一切道德认知都是不可能的,而音乐总能以它独特的韵律感染人,使人心情愉悦,从而对人的情感产生深刻影响。”
6月12日,伴随着悠扬动听的琵琶古曲《阳春》,beat365官方网站“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七场讲座,教育学者林待秋老师带来了国学系列讲座第九讲《释“乐”》,他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以礼乐中国的历史变迁为脉络,与该院师生一起分享了古人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林待秋说,诗以言志,书以载道,礼以立行,乐以抒情,四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人格,也体现了诗书礼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式提升自己。林待秋介绍,古人学习音乐一般有三个阶段:一为入门,即五官配合协调;二为登堂,通过五官来达于心,以心来驾驭五官,音器和谐;三为入室,此为最高境界,讲求以心观物,从心所欲,音器人一体。林待秋指出,现代音乐教育已经渐渐远离了“声乐”的本质,正在慢慢背离传统,值得反思。
林待秋认为,中国古代“乐”与“礼”不分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礼”的本质特征是不同而和,“乐”的本质特征是异中求同,礼主外、乐主内,礼主异、乐主和,礼主敬、乐主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既分化又统一。
谈到中西方音乐观的差异,林待秋深刻指出,中国音乐的学习之道,是修身为本,器识与技艺一体。中国先哲从自然人文和谐观出发,形成了自然交感、体验为本的哲学智慧,中国文艺讲究“道体艺用,道艺相成”,即以“道”为主体,技术手段是实现“道”的途径,而西方则强调理性高于情感,在文化艺术方面过于强调知识、理性和逻辑,忽视最本质的自然体验。最后,他寄语全体员工努力学习国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提高自身文艺修养。
注:由于整部时间较长,特剪辑讲座精选片段,以便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