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斋”讲堂:著名美术批评家冀少峰纵论中国当代艺术

发布时间:2017-04-15来源:浏览次数:1886

 (通讯员 张晶晶)4月13日下午,湖北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冀少峰莅临我司艺术设计公司“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艺术讲堂,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讲座艺术设计公司全体师生以及来自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代表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为什么是1978?

冀少峰说,如果要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有所认识,需对1978年以前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1978年之前的艺术,目前学界称之为社会主义经验美术,即三突出、三结合、红光亮、高大全,呈现出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模式。

文革期间政治对艺术造成了重大伤害,有集体无个人,有艺术但无艺术家。冀少峰认为,历经了“文革”剧痛、四人帮被粉碎、毛泽东逝世、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动荡后,大陆社会需要从这种阵痛中苏醒。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标志着大陆真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路程,艺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的篇章。

什么是当代艺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依此概念往下走,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社会生活在当代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冀少峰分析说,1992年之后,计划经济模式全面终结,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思维方式和艺术方式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五性”,即原创性、问题性、立场性、事件性和颠覆性。

冀少峰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制度,它自成一套知识谱系,更是一个知识结构。这个制度由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美术馆、博物馆长、拍卖行、画廊、收藏家、基金会、媒体主编共同组成。他指出,并不是怪诞反常就能称之为艺术,得到这个制度认可的人,才是艺术家。艺术之所以引起关注,并不在于采用了什么样式,而在于它们切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和角度,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艺术家更关心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人的生存问题,迫使中国艺术家关心个人的命运,关心他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扩展阅读:

冀少峰,男,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著名美术批评家,湖北美术馆馆长,199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系,同年毕业留校至河北师范学院美术教育系,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参与了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学术研讨,先后在重要美术期刊发表当代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当代艺术家评论文章百余篇,计百余万字。

已出版专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冀少峰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岳敏君传》(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参与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筹建活动及开馆以后的相关学术活动,多次策划当代艺术展览并担任多个艺术展览的学术主持。2013年获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最佳策划奖,并在北大“百年讲堂”作“从水墨到再水墨”的讲演。2016年1月在斯坦福大学艺术学系作“中国当代绘画与社会叙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