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德礼堂内不时响起古朴肃穆的金石之声,武汉音乐学院副经理李幼平教授受邀莅临谈石斋讲堂,以编钟为主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融合了音乐、考古、国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精彩学术讲座,引领在场观众倾心聆听编钟这一古老乐器发出的“庙堂之音”,体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情感。金玉交辉,余音萦萦,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是多角度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之博大精深,荆楚文化之灿烂辉煌。
编钟是什么?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众多国事活动以及与各国文化交流的现场?李幼平教授以众多实例展示了编钟作为湖北省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已然成为了内涵深厚的的中国文化名片。在古代,从世界范围来看,圆形的钟是较为常见的,然而却并未成为乐器,原因在于圆形钟虽然声音持续时间长但并不能够产生音阶和音调,而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钟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钟无一例外都是扁圆形的,类似于两个瓦片的组合,构成一种扁状有棱的截面,这样的扁圆形会加速声音的衰减,进而可以实现音阶与音调的形成,也让青铜编钟成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礼乐器。
西周时期起编钟风靡一时,和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完整巨大,由钮钟、甬钟和镈钟三种不同形态共65枚钟组成,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李幼平教授现场演示了编钟所独有的“一钟双音”现象,“一钟双音”是指在一枚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这个现象令人感到困惑,李教授解析道,编钟能发双音,在于它的合瓦形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更象征着“合而不同”的哲学观念。通过深入讲解,观众了解到曾侯乙编钟上所刻铭文详细地标明了每枚钟正侧双音,在多种调性中的地位和其转换关系,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简直就是一部经典的古代乐律学典籍,体现了我国古代卓越的音乐成就。
观众认真聆听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宫廷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西周时期,宫廷中使用的乐器按其制作材质分为八类,史称“八音”,金类乐器中以钟为贵,当时的青铜编钟是与鼎、簋并列的礼乐重器,被视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周礼》明确记载,周代贵族分为王、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金石乐悬分别对应四面宫悬、三面轩悬、两面判悬和一面特悬,所用的乐舞人数,所用的鼎、簋礼器,也都有其相应的规定。李幼平教授以考古发现的大量图像资料解读,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宫廷宴饮,钟、磬都不可缺少,金石之声是很重要的礼器,是贵族身份等级的代表。
时至今日,2500年前的编钟拂去了尘封已久的厚土,再次发出它那凝重深远,宏伟雄厚的回响,“铿金石,扬旌羽。”编钟再一次激振起中华民族的雄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之林。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古老的金石之声被作曲家谭盾融入了现代管弦乐队之中,马友友的大提琴与曾侯乙编钟交相唱和,犹如在亘古与现代的时空隧道之间穿梭,做一次跨越数千年的吟唱。
注:由于整部时间较长,特剪辑讲座精选片段,以便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