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云绕梁曲不散,婉转动人最昆曲
——谈石斋艺术讲坛《等你六百年》昆曲艺术欣赏课
(通讯员:毛安玮)11月25日晚,我司凌峰楼的道德讲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beat365官方网站“谈石斋”艺术讲坛即将开讲。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李俊老师是武汉兰韵昆曲社社长、牡丹亭杯世界华人昆曲曲友大赛第一名和梨园情深戏剧舞蹈大赛金奖获得者。她为我司学子和昆曲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名为:《等你六百年》——昆曲艺术欣赏公开课的活动。
李老师以《红楼梦》中的片段作为开篇,给大家简单介绍了昆曲的历史——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发源于14世纪(元末)时期的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并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因此,李老师对大家说:“昆曲不仅仅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它是一种将戏曲音乐与文学高度结合的高雅艺术。所以,在过去欣赏昆曲艺术的主要阶层多为皇室贵胄、文人士大夫,这就意味着昆曲欣赏必须有钱、有闲。”尤其是在清朝的康乾年间,昆曲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就是当时昆曲繁荣发展的一个写照。建于北京景山的苏州巷,就是专门用以苏州梨园供奉所居。
后来经历了清代中叶“花雅之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等,演出风格较为活泼嘈杂,统谓之乱弹。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花部更为市井百姓所推崇,雅部昆曲最终衰落下来。但是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明朝后期到清代前期昆曲与弋阳腔相争相持的现象和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更是导致近代京剧诞生。到了1921年,由穆藕初等人出巨资创办于苏州桃花坞五亩园的昆剧传习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第一所培养科班性质昆剧演员的组织,为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后虽再度衰落,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和扶持传统戏曲艺术,昆曲的发展得以重获新生。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昆曲的美学价值,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具有意境美、身段美和唱词美的“三美”特征。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昆曲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高濂的《玉簪记》等。李老师现场给大家播放了一些我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演绎的著名曲目并播放了用传统昆腔谱唱的古诗词曲,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技巧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活动的高潮部分,是李老师带领大家现场学习昆曲的演唱方法。李老师首先合着伴奏为大家示范演唱了昆曲《牡丹亭-寻梦》的选段,那温婉动人、曲调优美的唱腔穿越时空,我们的眼前似浮现了杜丽娘的曼妙身姿和她懵懂初发的少女情愫。一曲唱毕,掌声不绝如缕,大家都纷纷为昆曲的高雅艺术魅力所倾倒。接着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唱,从昆曲的唱念语音——“中州韵”的发音开始到传统的工尺谱唱法,逐字逐句的示范教授,大家热情高涨,现场一时响起字正腔圆、惟妙惟肖的昆曲大合唱。
在聆听了李老师的精彩演讲和精湛的表演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昆曲这门高雅的传统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兴趣,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美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如何欣赏高雅的戏曲艺术美。相信这会使大家受到更多的启发,更多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成长为具有更广泛视野和更高级审美的多元艺术人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3MDE5MjM5N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
注:由于整部时间较长,特剪辑讲座精选片段,以便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