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毛安玮)12月20日上午10时30分,武汉大学哲学院秦平副教授来到我司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为beat365亚洲官方入口学子们带来“中国传统哲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孔子的思想(下)》。
本次讲座秦平老师主要围绕“忠恕”、“正名”、“天命信仰”和“礼乐”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解孔子的思想内涵。何谓忠恕之道呢?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便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恕,秦老师这样概括道。“忠”体现的是分享的精神,成全别人便是成全自己;而“恕”则是从宽容到包容的过程,强调换位思考,要有耐心,学会倾听他人。
那么“正名”又作何解释呢?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说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师出有名,而君子是非常严谨的,有了正当的名义和目的才能成事。如果按照自己的私欲胡作非为,就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孔子认为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根源所在。
“天命信仰”应如何解读呢?《论语·八佾》中说到:“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在这里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你拜的神地位高低,而是如果你违反了“天道”,再怎么祈祷都没用。
而一心想恢复周代礼乐制度的孔子,对于“礼乐”也是极其看重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克服自己的私欲,所作所为符合社会公德就是仁。哪一天人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天下会成为仁的世界。所以孔子进而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循“礼”的约束,不可妄为。
最后,秦平老师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语勉励在场学子们,既要重视外在形式的“文饰”,同时也应重视内在性情的“质朴”,这样才能做一位性情礼仪兼备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