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亚洲官方入口网讯(通讯员:毛安玮)2021年3月31日晚19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小鼎博士应邀来到beat365官方网站“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给大家带来一场名为《物语——艺术中的多样材料》的讲座。beat365官方网站分党委书记兼经理谢丽、工业设计大师工作室主持人段林杰教授和部分教师代表出席讲座,该院三百多名学子、我司其他院系师生代表及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师代表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主讲嘉宾徐小鼎
主讲嘉宾与现场师生代表合影
“在当代视觉艺术的创作中,观念和内涵的生成需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如同音乐家通过声音,文学家通过文字一样。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听过视觉化的物质实体来进行创作,表达思想。几乎在所有的艺术和设计创作中都需要运用到材料。而材料运用维度的深入和广阔也是当代艺术和设计的标志之一。”讲座之初,徐小鼎博士便阐明了此次讲座的主题,即艺术创作与设计过程中对于媒介材料运用多样性的全方位探究。
讲座主要围绕“材料概述与分类”、“材料的艺术语言和运用”和“材料的属性”三个板块进行。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当中,能够被用作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材料主要分为“自然物”和“人造物”两个大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有土质材料、木质材料和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等。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相结合便诞生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例如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中以行走的足迹为画笔,在广袤无边、洁白晶莹的积雪或土壤上创作令人惊叹的美丽图案的大地艺术家Simon Beck;或是运用陶瓷材料仿制了海底的珊瑚礁和生物的Courtney Mattison,他不仅成功挖掘了陶瓷特殊的材料魅力,并使它们能够在美术馆的墙上自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材料的艺术语言和运用”板块中,徐小鼎博士从美感、色彩、质感、组合和秩序和新科技背景下的材料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材料运用的几种基本方式。首先是不同材料所组成的美感:有的给人以力量美,有的则给人以脆弱美之感。
不同材料的质感同样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金属的质感坚硬,纤维的质感柔软,陶瓷的质感是脆弱和易碎等等。而不同材料异质共构的组合往往也能产生出新的质感。这种新的质感是单个材料所不具备的:英国艺术家Carl Warner的摄影作品将人体独特的质感展现在我们眼前:远看如同山峦起伏一样的人体,质感却体现在皮肤的颜色、毛孔和皱纹等方面;塑料制品——作为一种随处可见、使用频繁却不易降解处理的人造物,在艺术家的手中便能“变废为宝”:利用它独特的形状和质感,使其成为一种“人造仙人掌”,这样既满足了日常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环境保护。
“不同的材料也有其内在的不同属性,这种属性会表现在其自然层面、给观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层面以及材料背后隐含着的文化内涵方面。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善于利用这些属性创作作品,使作品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具有深刻的观念和内涵。”在谈到“材料的属性”时,徐小鼎博士如是说。正如石质材料之于西方文明而木质材料之于中国文明一般,这两种不同材料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即西方文明几乎都建立在大理石之上而中国文明往往更多建立在木质材料之上,木材的温润质感和富有生命力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我们也因对木材的使用而发明了伟大的榫卯工艺。
而材料带给人心理的联想或暗示则源于它自身的的自然属性和功能性:比如艺术家将随处可见的气泡膜放置在公交车站作为一种减压小游戏使人们在等车之余排解充斥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又或是运用不同材料营造不安与危险、温暖与梦境、紧张与刺激等给人不同心理感受的艺术作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材料不同属性及其可能性的探索。这不仅通过作品新颖的艺术形式带来审美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反思。比如艺术家姚璐,她利用中国特有的建筑工地的垃圾和绿色防尘布作为材料,制作出宛如中国传统山水画效果的当代摄影。建筑垃圾和绿色的防尘布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代表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和其背后隐藏着的种种问题,这也是艺术家试图在作品中传达的。那些建筑工地上用来遮掩丑陋、防止扬灰、防止偷盗的绿色防尘布以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
讲座最后,徐小鼎博士总结到:“当代艺术中的材料早已突破了传统架上绘画和雕塑的限制,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不夸张的说,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当代艺术表现的媒介。美感、质感、色彩、组合与秩序、新科技的介入等等都是材料的运用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艺术中材料无尽的可能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创作中需要根据作品的观念和主题进行材料的选择和制作,贴合主题的材料会赋予作品灵魂和意义。”本次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审阅:宋霞)